最新消息
有句話說:「人命只在呼吸間」,維持生命的頭等大事,由呼吸來決定。然而,我們到底呼吸到什麼樣的空氣?
空氣污染是當今台灣的全民公敵,也是影響人體健康的無形殺手。尤其全球公認的一級致癌物──細懸浮微粒(PM 2.5),吸入後會經由鼻腔、咽喉、氣管、支氣管、肺泡進入人體內部,導致各種危害。許多醫學與公衛研究已經證實,空氣污染與心肺及血管疾病相關。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醫師表示,2010年美國心臟學會共識報告提出,空污會提高10~15%的心血管與心肺疾病死亡率。
比紅血球還要小的細懸浮微粒,可怕之處主要在於它會附著各種化學與生物性污染物。當PM 2.5穿過肺泡,帶著毒素循環全身,到處刺激血管壁,造成發炎,更容易產生血栓。蘇大成醫師曾參與的追蹤研究發現,即使是年輕人,遭受嚴重空污時,人體發炎(白血球)指數和血栓指標都會上升,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。
蘇大成醫師指出,居家和社區附近環境的小型燃燒源,例如宮廟、燒烤店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效果,可能比距離20、30公里外的工廠廢氣還更大。台灣的長期研究發現,針對沒有心臟病史的中年者,PM 2.5的黑碳成分與糖尿病、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因子的效應相當。居住地PM 2.5黑碳濃度越高,頸動脈中內皮層就越厚,代表動脈硬化風險提高。
以為安全的家,其實空汙也超標!
空氣污染無所不在,然而一般人多半只注意戶外空氣,卻常忽略室內的空氣污染程度其實更為嚴重,因而對時刻影響我們健康的居處空間習而未察。
從居家環境到工作職場,都隱藏著許多危害健康的污染物質。美國環保署曾經提出,室內空氣污染是室外空氣污染的2~5倍,而根據醫學期刊《自然》雜誌的研究報告,室外空污每年造成約330萬人死亡,室內空污卻造成350萬左右的人喪生。
室內空氣污染如何產生?主要是由於空間環境密閉所致。無論室內與戶外,都很難避除污染物質,唯有靠空氣流動加以擴散排除,但許多室內空間卻比室外更缺乏流通效果。辦公大樓、車內、倉庫、停車場、油煙濃厚的餐廳等,多是較明顯的密閉空間。
特別要注意的是,我們每天身處的居家環境,各種裝修建材與家具,會釋放甲醛、甲醇、甲苯及丙酮等有機化學成分,還有大大小小各種塑膠製品和器具,都會在產品老化或使用不慎時,散逸出塑化劑,而且塑膠表面更能讓附著的細菌和病毒長期存活。
蘇醫師也特別強調浴室和廚房兩個居家空間。通風不良的浴室通常比較潮濕,是孳生細菌、黴菌的溫床,廚房更是製造空污的場所。蘇醫師做過60個居家監測研究,確認煎炸食物的油煙會造成很高的空氣污染量。不過,其實居家環境中原本就已經具有高量的揮發性有機氣體(VOCs),除了家具合板膠合劑的甲醛,清潔劑、芳香劑或是打蠟用品都是來源。這麼多室內空污的有機氣體之所以揮之不去,基本問題就是通風換氣不足,同時還會讓二氧化碳濃度較高。當濃度超過600 ppm,細菌量明顯增加,懸浮微粒、病毒等也會累積滯留。這就是新冠病毒在通風不佳的室內,傳染性風險遠高於戶外的原因。
進辦公室昏昏欲睡?沒注意到的室內空氣問題
同樣是室內環境的辦公室與工廠,往往也是通風不良的場所。蘇醫師從事環境及職業醫學工作,曾到台中一家橡膠廠,鐵皮屋廠房內高溫反應爐與機器馬達動力產生大量熱源,多數勞工早晚猛喝冰涼的手搖飲料,造成血糖、血脂過高。對於職場工作環境的空氣品質,蘇醫師的調查發現,有將近50%的大客車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,000 ppm,可能與交通事故或疲勞駕駛密切相關,因為「人就是二氧化碳的製造機」,若沒有適當的通風換氣,二氧化碳會很快累積。蘇醫師也測量過,自己門診場所的印表機附近,護理師所承受的氣態污染物也是超標。可見只要是室內環境,人體幾乎都是處於空氣污染的狀況中。
雖然室內空污如影隨形,卻能靠自力救濟,培養健康習慣和行為,從生活居處環境開始做起,自己為室內空氣品質把脈,留意蛛絲馬跡,是否有潮濕、水滯、霉味、異味、油煙味、塑膠粉屑,以及昏沉欲睡的感覺?蘇大成醫師苦口婆心,一再提醒通風換氣的重要性;也強調每日清潔打掃,「書進書櫃、衣進衣櫃」,減少灰塵堆積;定期換洗床具,減少塑膠製品及清潔劑等化學用品,烹飪時少用燃燒不全的瓦斯,盡量換成電磁爐,更不要燒香,以鮮花香草替代。此外,特別建議種植香草等具有芬多精的植物,像是薄荷已經證實不但具有抗菌功效,儀器監測還發現「竟可以降低40%的PM 2.5」!其他如榕樹、樟樹、落羽松、桂花等樹種,也都有淨化空氣的能力,或是找除甲醛工程。
最後,蘇大成主任醫師以說文解字點出,吃下不好的食物、吸入不好的空氣,都可能「病從口入」。改善居家和工作的環境,是關乎生命的健康作為。